文慶讀詩:風吹吹就不疼了           春已逝,秦嶺萬山盡綠。白云整日、整周、整月地擱在天上,悠悠閑閑,有時,風把白云吹青,澹澹地落些雨下來。雨后,千山萬嶺綠峨峨的,便覺得佛坪就是佛坪,安靜而僻遠。就在這樣的深山里,也有人愛著詩,口吐蓮花,魔筆在手,敏感的神經接通著大千世界,說著往世此世的愛恨情仇。這一次的詩歌,不同程度地都有些疼痛。人活著,疼也是感受,抽掉感受的人是蒼白的。疼自哪里來?我們都懂得。寫詩就是為了止疼,讀詩也是如此!   ------             第一次去漢中出公差       索廷強         十點半,領導給我說   去一趟漢中吧   高三聯考試卷去取一下       三十多年來   第一次被領導賞識   第一次出公差   車費可以報銷   還有生活補助   把我高興的不得了   2020年4月17日       ------         黃文慶點評:疫情期,出差不安全,詩人便有了出差的機會。他很歡喜,好處多多,也就很感激。由此放開去想,不唯出差如此,普通人就活在無數機會之門向其沉沉關閉的境遇里。這就是普通人的小確幸和普通人天長地久的大心酸。   ------           口紅       覃競       女人有很多口紅   正紅、淺紅、紫紅、粉紅、豆沙紅   她們把紅   涂抹在嘴巴上,涂抹在   風花雪月的日子里   她們一個個   唇紅齒白,性感嫵媚       她們都在等待   等待生命中的良人   把那片紅   擦去       ------         黃文慶點評:人自有了自我意識的那一天開始,就努力積累和展示著自己生命里所具有的美麗色彩,把它們呈現在顯眼的部位,誘惑別人注目和回望,并能把自己鎖在心上。這并不是什么水性楊花,不是要做暖男或暖女。人活一生,對自己垂青的人越多越好,對自己垂青的人越有檔次越好。這種垂青,與那種狹義的情愛有云泥之差,而只是一種形而上的慰藉和苦戀。女子啊,天多長地多久,一生多寂寞,心里有個“良人”,雖不能同代或同天,卻愿意唇上的“口紅”為他暗淡下去,凋謝殆盡。所以,此詩寫得心疼,是一種打動人心底的疼。       ------               世界總有一扇門為你而開       龔雪         那天   放假了   小雨淅瀝   我披著滿滿的春雨   趕去和家人團聚         坐了高鐵   終于抵達家樓下   大門緊閉   我卻沒有鑰匙   我確實被阻擋在門外了   我等待有人進出         許久   沒有人通過這扇大門   因為疫情和雨天   大家不愿意出門   希望越來越渺茫         最后   抱著一線希望   我繞到晾曬區   那里有一個太陽好才用的門   盡管雨天不可能有人晾曬東西         然而   那扇門就那樣靜靜的開著   可愛的開著   好像是專門等我來   專門為我而留   此刻   真好         這個世界   真的有扇門專門為你而開   我心里默默這樣想著……       ------         黃文慶點評:龔雪記敘了一件實事,也許是她寫出的一個寓言。人不能因為沒找到上天留給的那扇門而抱怨、絕望。前些年,有人說,沒有留門,卻可能留著一扇窗,沒有留窗卻可能留著一架梯子,爬上梯子,就可以揭開屋頂而入……自信就有萬一,絕望就一無所有。人就活在抵達的喜悅里和對抵達的希望里。   ------           吃草的馬       陳永明         樹林里有兩匹瘦小的馬   從早到晚都在那兒不停地吃草   山坡上滿地都是綠油油   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草   不知它們的胃有多大   一天能裝下多少青草   仿佛永遠也吃不飽   平日干著馱運建材上山的活   主人能給喂些精飼料   一年它掙的錢比一輛汽車掙還多   今天沒活干了就沒了精飼料   讓它自己尋食   盡管吃的全是青草   可它有了選擇和比較   不用看主人的臉色   不受主人的呵斥   它一邊吃草一邊不斷地搖頭擺尾   一副愜意的樣子       ------         黃文慶點評:兩匹馬,活在其主人所施予的實用主義的境遇里,干活就有精飼料,不干活只好去啃青山。幸虧它們是牲口,不是人,否則會被勢利擊傷。馬卻因此而獲得自由自在。這世界就是如此,總有一個念頭,會通向某個連接著自由自在的缺口。   ------             風吹吹就不疼了       趙淑華         每一朵花   都是一個傷口   春天到處都是疼痛   “風吹吹就不疼了”   站在風里   想起小時候手受傷了   媽媽總是朝它吹口氣   就不疼了       ------         黃文慶點評:花燦爛是美麗,花凋謝,是悲涼。顧城說,有些花害怕凋謝,就不開放。雖說,境由心造,可心也不是萬能的救主,有些悲傷不可抑制地腐蝕著內心。不過,命有千苦,人有萬招,祖傳的巫術也是一種止疼之方,自我撫慰,一個個坎就翻過去了。   ------           鏡子       索妮         晚上鏡子對著我   我睡著了   鏡子里的另一個我   在另一個世界   開始活動       ------         黃文慶點評:作者巧用鏡子的映照功能,將人的自我(自知之我)和他我(他人眼里心里的我)、意識之我和潛意識之我分割開來。詩人就該如此哲學和宗教地自我觀照,“我”才不是一個低智、混沌的不明物體。自我存在于世上,自我有可控的部分,也有不可控的部分,所以,自我命運的管理是困難的。   ------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黃文慶   命里只帶有一瓢 天地為芻狗 他給那些人留下了千萬瓢   屈原攜著短命走了 子長瘸著殘軀走了 魯迅帶著損傷的肺走了   他們 都只飲一瓢   ------       黃文慶點評:人各有命。因為人的悲劇有四種——時代悲劇、人生悲劇、命運悲劇、性格悲劇。自己能買單的只有性格悲劇。所以,太多的因素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好順天認命,只好一聲長嘆。 世上有善意的謊言,不妨用善意的謊言自欺一場,“是我自己只取一瓢飲”啊!   ------     黃文慶,詩人,現居佛坪。 +10我喜歡

微小說 · 諜戰之蝙蝠   作者‖撒母耳     蝙蝠: “完了, 今天我們的一個小伙伴不見了 據說是被人類給吞吃了 擺在了餐桌上面” “今夜大家都不要出去”   餐館: “老板, 來一份蝙蝠燉湯 味道調好一點” “快點啊 我們都快餓壞了”   同伴: 甲:“這個怎么能吃 太惡心了” 乙:“燉湯沒事 沒吃過的都要嘗嘗看 凡事都要敢于嘗試”     蝙蝠: “人類真是太愚蠢了 他們不知道我們身上的劇毒 不但對他們無益 還會害了他們 我們等著看吧”   媒體: “全國人們注意全國人們注意 武漢冠狀病毒蔓延 全城戒嚴 全部隔離” “封城”   蝙蝠: “人類已經為自己 制造了地獄 現在他們已經無法攻克 我們身上的毒素 因為這是劇毒”   同伴: 甲:“我們為他們吞吃昆蟲 把這些毒素積存在自己身上” 乙:“為避免把病毒傳染給他們 我們把自己隔離在洞穴中和陰暗處” “我們還被當作了美餐”   媒體: “大家注意大家注意 現在已經是隔離的第*天 我們不能松懈 免得前功盡棄” “估計這幾天就是病毒的高發期”   “我們尊敬的院士專家們 已經奔赴前線” “蝙蝠是人類的朋友 它們為人類去除蟲害 人和動物應該和平共處”   蝙蝠: “耶……” “明天我們也解禁 明天繼續出發” +10我喜歡

原創 若塵  孤獨的前提是“分別心”。   小龍女從小在古墓中長大,習慣了離群索居,孤獨一人的生活,而楊過為了生活,需要與各種人打交道,習慣了與人交往的生活。 一個人喜歡清靜,另一個人喜歡熱鬧,這便是分別心。   喜歡清靜的人,在人多的時候會感到嘈雜,而喜歡熱鬧的人,這清靜的時候會感到孤獨。   所以世界上沒有哪種生活是對的,而是你習慣哪種生活?   很早之前,玩戶外的時候,認識一個朋友,是新鄉市一個什么局里的什么領導,都不記得了。   他的生活每天都是喝酒,打牌,撩妹(這個‘詞’發明的很貼切),但是他還經常讀《莊子》,崇尚自然清靜的生活。   與他的交往中,發現他很不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對每天聲色犬馬、朱門酒肉的生活,已經感到十分的厭煩。非常想脫離這種生活方式,但是因為在這種生活中生活的時間過長,已經變成這種生活的一部分,無法脫離。   他說自己現在每天的生活,都是被以前生活的慣性推著向前走,根本不受自己控制。   生活的慣性,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   一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環境的一部分,環境與人相互助推,共同前進。如果想要改變一種生活方式,唯一的辦法,就是脫離現有的生活環境,去到一個你想要的,全新的生活環境之內。   環境改變一個人,比較容易;而自己改變自己,非常困難。   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便無法改變父母是誰,家庭環境如何,也就是說你今后的方向大致確定。   弘一大師早年學習話劇,音樂,書法,后來因為佛法,放棄了一切俗世生活,因為他明白,在俗世中學習佛法,已經到了極限,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要脫離現有的環境,放下現有的生活,舍棄已有的成就,然后才能去追求更加高的境界。   “放下”是為了輕裝上陣,讓自己走的更輕松,也才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精進一步。 +10我喜歡

前段時間讀到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秦春華院長寫的《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這篇文章后來被換成《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就走向人生巔峰了嗎?》等標題,在網絡上引起不小的轉發和熱議。   文中,秦院長對大學生尤其是名校大學生(他稱為“牛孩”)有幾個擔憂:   他們的死板和拘謹太像了(從面試現場表現看出),成長模式和優秀的方面太像了,就連進大學以后的問題點也太像了——入讀一所好大學似乎成了追夢的終點,然后便找不到奮斗的方向了。   我算是秦院長說的那類“牛孩”:一路讀著重點小學和中學長大,然后到世界名校拿到本科學位,再攻讀碩士學位。在感謝秦院長撰文關心學生之余,我想以一個“牛孩”的身份,圍繞“大學生與人生方向”這一點,聊聊自己的感受。一些看法可能同秦院長的觀點相左,但也可能獲得大學生的共鳴。   1、沒找到人生方向,這有多可怕?   秦院長在文中最大的擔憂,是年輕人的“共同迷茫”——哪怕是很多拼進了北大、哈佛的“牛孩”,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人生方向”了。(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最令我吃驚的是,當我問他們(被面試學生——筆者注),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小時候,每當大人問孩子,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呢?孩子們總是興高采烈地回答:科學家、宇航員、飛行員、警察叔叔(阿姨)……然而,當孩子們上學之后,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仿佛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但有一天當他們(北大、哈佛學生——筆者注)真的置身于無數次在夢中出現的校園時,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接下來又該做什么呢?   如果長大后仍能像童年時那般無憂無慮、天馬行空地幻想,該有多好。   可是,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學習和生活磨練,我們早已變得更縝密、更謹慎,有了更多思慮,不再能一拍腦袋說出“我要當醫生”“我要蓋樓房”了。所以,將“幼年時能脫口而出遠大理想”與“長大后的方向暫缺狀態”做直接對比,我認為略欠周密。   秦院長文中所述的“人生方向”,是指能讓人充滿熱情的一項事業、能為之奮斗終生的遠大理想,橫跨人生未來幾十年,是一個大而廣的概念。暫時沒找到這樣的“人生方向”,對牛孩們、大學生們、年輕人們而言,是一件該深感恐慌的事嗎?(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作為一個仍在摸索但未曾停止過努力的90后,我不這么認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人生方向,就像是千里之外的廣闊大海,必然是需要花費時間,經過一步步思考和實踐才能悟出、確立的。哪怕是頓悟,也得有前期摸索作鋪墊。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說明“人生方向是什么”,我想可以這么寫:人生大方向=小目標1+小目標2+…+小目標n。   即:   宏觀的人生方向,是由微觀的“小目標”累積而成的。n的數值因人而異,有的同學找到人生方向花費時間較少,有的人會慢點——這都很正常,無需因為自己還在摸索而別人已經有了長遠方向,就感到焦急。   試問秦院長、大學教授們:你們二十多歲時,就已經精準無誤地找到人生方向了嗎?   很多改變了世界的人,年輕時都經歷過相當長的一段探索期。有的人可能比現在的大學生更摸不清未來方向。   締造了蘋果帝國的喬布斯開始科技領域創業前,曾在二十多歲時只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還當過嬉皮士。奧巴馬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回芝加哥窮人區干了三年義工,然后進入哈佛法學院讀博士。彼時的他,很可能并沒把“人生方向”定為有朝一日當選美國總統。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年輕時曾教英語,后來開翻譯公司。當年的馬總肯定也沒想過,未來的人生都將和一個叫“阿里巴巴”的公司密不可分。秦院長自己也在文中提到了美國的摩西奶奶,77歲時才發現對繪畫的熱愛,正式開始創作。   所以我想,我們不能把“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渲染成一個會讓年輕人焦慮的嚴重問題。二十多歲的年齡,尚有太多上升和可塑空間,沒有定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當然,我這么說不是在鼓勵大家可以仗著年輕資本而不怕迷茫、“悠著來”。比早早找到關乎未來幾十年“大方向”更重要的是現在行動起來,確立好這個月、這半年、這一年、這兩年……的一個個小目標,并堅決執行,讓每個被完成的小目標都成為人生大方向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2、我們真的對下一步的目標一無所知嗎?   如果把“是否確立了現階段和近期目標,并付諸實踐”作為判定一個年輕人是否“迷茫”的標準,大學生們(不管是牛孩還是非牛孩)仍像秦院長描述的那般情況堪憂嗎?   我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其實沒有那么“慘”。   先說身邊的哈佛“牛孩”們。前幾天,我同哈佛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特別助理、哈佛研究生院國際戰略發展主任H.P.Tian博士聊天。當問到中國留學生在哈佛的表現和未來規劃時,她給予了很正面的評價(以下為原話大意):   “我了解的不同院系的中國學生都才華橫溢,能力出眾。他們頭腦清楚、很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我認識的哈佛中國學生們確實如此。他們充滿正能量,把學習生活安排得充實而有條理。雖不是每個人都確定了“人生大方向”,但都有清晰的小目標小規劃正在執行著。   朋友何江(哈佛歷史上第一位畢業典禮中國籍學生演講人)便是生活得“很明白”的一位年輕人。他從湖南農村考進中科大生物系,再憑優異成績進入哈佛生物系讀博士,如今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生物學博士后研究。   雖然何江還沒確定未來是扎根實驗室做學術,還是走出校園去探索技術+創業道路(即“人生方向”待定),可你一定能看出,何江如今的優秀是一步一個腳印拼出來的:抓準“生物”這個自己喜愛又擅長的領域,完成一個接一個成長途中的“小目標”。   不去好高騖遠,只求腳踏實地——對年輕人而言,這難道還不夠嗎?   再說更廣范圍的大學生們。9月22日,我發微博邀請大家分享“2016年最后100天的3個目標”,兩天內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的幾千個“小目標”:有要通過一場重要考試的,有要看完x本書的,也有要堅持每天跑步的。   我想,我們不能輕看了這些小目標。縱使它們再微不足道,也是尋找人生方向的基石。   秦院長、教授們,我們雖不能一步登天,但那么多年輕人都在為當下能做好的事不懈努力著呢。這就特別好,不是嗎?   3、“獨處”和“試錯”,就是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辦法嗎?   文章末尾,秦院長分享了兩個找到人生方向的辦法:獨處和試錯。   “每天抽一點時間獨處,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點兒空間,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聽聽內心深處的渴望。有時候,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無論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甚至駭人聽聞也沒關系,反正這是寫給自己看的,與他人無關。”   “一個好辦法是試錯。不停地嘗試所有的事情,……不要害怕失敗,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   謝謝秦院長的建議,但請允許我分享一點不同想法。   “獨處”那段話,(恕我失禮)越讀越覺得像雞湯書里“知心大叔”/“知心姐姐”常說的話。這個方法無傷大雅,可也不會給人帶來什么幫助。試想,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拿出一張紙天馬行空地涂鴉狂寫,真能靈感迸發、找到奮斗方向嗎?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牛頓那樣,被蘋果砸了頭就發現了引力;或者像阿基米德那樣,泡個澡就找到了浮力。年輕人之所以迷茫,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腦子里沒有idea。在這種想法缺失的狀態下獨處,幾乎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收獲,反而可能越寫心越亂,適得其反。   關于“試錯”:誠然,人都是在嘗試——跌倒——爬起——再嘗試的循環中成長成熟起來的。確立短期目標和探索長期方向的過程,一定少不了試錯,這點我非常贊同秦院長。   但我不得不說,當讀到“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被冷不防震了一下。想法固然美好,現實卻很憂傷。如果年輕人的生活能像秦院長描述的那般簡單灑脫,就完美了。   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真的輸不起。   十年寒窗,我們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和家人明了。這么多年的拼搏都是前期投入的成本,如果因為一次大膽試錯就放棄大學學業,所有時間和金錢成本就可能瞬間變為沉沒成本,無法收回了。   社會給我們年輕人的機會很多,但給我們的挑戰和壓力也“山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比爾蓋茨那樣輟學后成功創業。對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先好好在學校里讀書漲技能拿學歷,仍是當下最穩妥的方式——我不是在說年輕人不能試錯冒險,只是這“險”,最好在可控范圍內“冒”,實在不可太激進。   那么,幫自己尋找奮斗目標和人生方向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的建議你也許不陌生,但確實都是我自己用過、覺得好的辦法,分享給所有年輕人——不管你是否正在迷茫。   01讀書,讀書,再讀書(所有非教材教輔的好書)   與其去想,不如去讀。智慧和Idea不是憑空蹦出來的,而是通過閱讀攢出來的。   在移動社交工具肆意侵占日常生活的今天,我們真的太容易分心了,很多人不知不覺就能在朋友圈和直播app上花掉一小時。放下手機,重拾書本,靜心讀幾頁書、幾篇文章,你獲得的將不僅是知識,還有能幫你找到目標和方向的靈感。   在大學里讀完有關華爾街和高盛的幾本書后,我對投資銀行業有了更深的了解,也進而確定了畢業后第一個奮斗步驟:去投行苦干兩年,夯實基本功。   不管未來落腳于哪個行業,投行給我的各種基本技能都會讓我受益終生。   我還喜歡讀自傳。這類書的一大魅力,是作者生活到第50頁的時候,還不知道第300頁會發生什么樣的精彩故事。循著他們的奮斗足跡讀下去,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規避教訓,學習成功方法,再思考和設計自己的人生路線。   02拜師求教   與其去想,不如去問。我們可以找的老師至少有兩種:教授和學長。   大學生最該避免的事情之一,就是只在課堂上和教授發生交集,下課鈴一響就“各奔東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教授們是過來人,比我們有見識見地;很多教授也愿意與學生打成一片,傾聽我們的苦惱和迷茫,幫我們出謀劃策,還可能給我們介紹各種資源和機會。   讀大學時,我有幸和幾位教授成了好友,經常在下課后同他們hangout:周末到教授家一起做飯,跟他們體驗各種好玩事兒(學日本劍道,在農場上種菜)。和教授們的聊天過程也是學習過程,我聽他們講自己年輕時的打拼故事,也讓他們為我畢業后的規劃支招。   一位賞識我的經濟學教授,更寫信力薦我去摩根士丹利紐約總部實習。每次跟出色的長者交流,我都感到充實和喜悅,心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往往能被驅散無蹤。   和優秀的學長學姐交流更應該是必修課。   他們剛走過我們正在走的路,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熱騰騰的經驗,包括我們正經歷著的挫折和疑惑。他們可能是比父母更能體會我們感受的人。   缺乏方向感和上進心的時候,不妨和學長打場球(和學姐逛個街)、吃頓飯,抒發自己的苦悶和彷徨,讓他們開導一下。雖不一定能立刻豁然開朗,但也會幫你減壓、重拾一些動力。   03不要宅在宿舍和家里,走出去看看世界   與其去想,不如去闖。感到無力和迷茫的時候,切忌把自己關在宿舍和家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任憑自己在狹小空間里獨自療傷或苦想,那樣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越發消沉和自卑。   有意識地讓自己走出每天兩點/三點一線的生活圈,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呼吸不一樣的空氣,到別人的生活里走一走。   在旅行途中,太多人收獲了靈感,甚至找到了奮斗目標。還是說喬布斯——他到了印度后,發現這個國家并不是一些人所宣揚的宗教凈土,而是處處皆貧窮和饑餓。印度之行讓喬布斯意識到,比起宗教,也許科技與創業才能更好地改變世界,繼而在之后開始創辦蘋果品牌。   04提高執行力   與其去想,不如去做。定好的目標就是要去完成的。如果不立馬卷起袖子付諸行動,還不如壓根沒有目標。提高執行力和效率的好辦法之一是給自己列To-dolist(任務清單)。   我從讀中學開始列To-dolist,從最初在小筆記本上手寫任務、逐一打鉤,到大學以后在電腦和手機上填寫自造的To-dolist,我的記錄幾乎從未間斷過。   如果按每天10項To-do來算,十年下來也完成超過36,500個任務了。做完這幾萬個任務,就是實現了幾十個乃至幾百個小目標,也同時使我的“人生方向”更加清晰。   養成用To-dolist的習慣后,你就會逐漸患上“任務完成強迫癥”。如果哪天沒做完某個任務(沒法在任務清單上打鉤),就可能感到渾身不舒服——這是一種好的“不舒服”,因為它能督促你提高效率。   前幾天,我調查和制作了幾種哈佛同學常用的To-dolist模板,發布在新浪微博上(請前往@李柘遠LEO查看詳情和討論),在這里再次同大家分享。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最適合的模板。然后,就開始嘗試一下每天有To-dolist監督的生活吧。   4、想跟國內大學教授們說   在大學里,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出色的教授。他們不但傳道受業解惑,更給了我勝似親情的師生友誼。我把大學母校看作the home away from home(故鄉之外的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授們給的關懷,讓我能在漂洋過海求學的幾年里一直感到溫暖。   我只想以一個普通學長身份,替所有離家求學的學弟學妹向國內大學教授們提一個請求,希望不算苛刻:   請多給學生們一些尊重、耐心和鼓勵,不論是在招生面試時還是學生入校后。下一次,能否將心比心,多理解一下他們在面試時“正襟危坐,面帶微笑而不露齒”的拘謹,不再在面試時隨意打斷他們?   當他們遇到困惑想找你們探討和傾訴時,能否多為他們敞開辦公室和家的門,為他們出出主意,而不只是隔靴搔癢地送一段通用雞湯話?你們的一次悉心幫助,真的會讓很多學生感恩一生。   以一句話作為文章結尾,送給所有正在為未來努力著的大學生、年輕人:   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來的,是用一個個小目標拼出來的;別著急,別焦慮,把眼下的每一步走實,你會走得很好。   文/李柘遠 +10我喜歡


羅文華的特別推薦陳明泰的必買購物清單17903王智松的優質好物推薦75824
林若穎的每日頭條14662 李志岑的優質推薦評比57865陳宛軒推薦直播開箱 郭成修的評價心得94035黃雅民的開箱推薦文天地98128 吳怡伶最推薦的好物48308尚宗霖的開箱嚴選推薦 鐘美珠的優質好物推薦684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g69rkx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